山祖昆仑,水祖海宿。
树生百枝,其本在根。
水流千转,靠源无竭。
家族之有谱牒,犹如国家有正史,州县有方志。三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编修族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优良传统,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木本水源,能敦宗睦族,懂尊老爱幼,明先祖创业艰辛,爱当今幸福家园。
族谱,也称家谱、宗谱、家牒、家乘、房谱、世谱、谱事等,还被誉为“传家宝”、“命根子”、“传世宝典”,与祖坟、祠堂共称为家族的三大宝,成为家族繁衍发展的灵魂与皈依,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丛,籍以增强尊祖敬宗、敦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修族谱开始是官宦之家的特权,到了魏晋南北朝,朝廷广泛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才举仕,讲究家族血统源流,民间便流行修家谱以利入仕,且攀附名门望族之风盛行。宋朝时,随着生产力发展,造纸术、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使大量刊印书籍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修谱风气延续。特别是明朝中期,朝廷为了巩固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推进“造族运动”,原来从中原地区南迁汉民的士大夫后裔便以一定的地域和规范修谱,并成为一种潮流,到清朝“康乾盛世”之际,各地各姓修谱盛极一时。目前流传的较老的族谱资料主要是这一时期的,客家人盛行修谱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修谱之风方兴未艾,国家也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之工作加以推行,罗、廖、叶、丘(邱)等姓氏在谋求编修大联谱,尤以海内外丘(邱)氏宗亲编纂《中华丘氏大宗谱》之规模和投入为典型。但以往修谱均以相对某地域某支系的印刷版谱本为特征。
电子族谱是编修族谱的一次伟大革新,是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印刷版本到无纸版本的一次质的飞跃,是由静态编修族谱转变为动态编修族谱、由单向性修谱转变为互动性修谱、由小范围局部性修谱转变为大规模协作性修谱、由阶段性修谱转变为经常性修谱的一个先进载体,是实现大联谱的必须手段,能够充分体现编修族谱的可操作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具有永久性收藏的功能,体现了今后修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修谱工作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将进入集约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