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彭姓起源及始祖
在中华姓氏大家族中,古老的彭姓是十分重要的一员,总人口约近700万,是中国50个大姓之一,居第35位。依据《青山彭氏敦睦谱》及《陇西彭氏源流图》所载及《中华彭氏源流谱》考证,彭姓乃祝融之后,彭祖之裔。溯其源流:
1世开派始祖少典;2世少典次子勗其;3世勗其之子炎居,4世炎居之子节并,5世节并之子戏器,6世戏器之子祝庸,7世祝庸之子共工,8世共工次子勾龙,9世勾龙长子噎鸣(克);10世克之子启昆(参卢),11世启昆之子黄帝。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王瑾《黄帝本行纪》称:“彭姓,黄帝之后。”张澍《姓氏溯源》也载明:“彭,黄帝裔也。”彭姓始于轩辕,黄帝是彭姓的血缘初祖。12世黄帝长子昌意;13世昌意次子颛顼,号高阳氏生子;14世称,乃颛顼第十子;15世称之子卷章;16世卷章次子吴回,嗣为祝融;17世吴回之子陆终;18世陆终三子日篯铿,乃彭氏受姓始祖。
受姓始祖篯铿性善良,好寡欲,常食灵芝,善作烹调,讲究摄生养性,注重导修练,而成延年益寿之大道。且避名远利,恬淡自守,娶四十九妻,生五十四子,子孙繁衍,部族氏众尊称为彭祖。他自尧时举用,封于彭城,发展为大彭氏国。身为诸侯,德崇智博,和商初贤士仲傀并称为商贤臣。圣人孔子以钦仰之情“窃比于我老彭”,赞曰“老彭商贤大夫,好述而古事,谈正义。” 大彭氏国经历尧舜至夏商中叶,约八百余年,后人都以“八百长春”称誉彭祖。彭祖后裔便以国为姓。
(二)彭姓播迁
自大彭国于武丁43年(约元前1380年)为商朝所灭后,彭姓后裔四散他乡,开始了漫长曲折的迁涉之路。早期较为集中的三大播迁历程,形成彭姓第一次重要的南迁(从彭城到陇西):
第一支从彭城(今徐州)南下,经历阳(今安徽和县),又渡长江,进入江西鄱阳湖(古称彭蟸)及赣江上游桃江(古称彭水)一带。其中一支彭族又向东南迁移到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融入闽越族中。在历阳有彭祖石室、彭祖宅;在彭蟸,汉于泽东岸建彭泽县,县境长江南岸有彭郎玑;在武夷山,幔亭峰下有彭祖旧庐,且流传彭祖及彭武、彭夷隐居于此,山以人名名之的许多典故。
第二支从历阳(今和县)迁到浙江临安东南大涤山天柱峰下,其中又有向西南辗转,后到达河南西部鲁山县东南,先为申国、后成楚国的臣民。《水经注》彭水,水出鲁阳县南彭山义坞东麓,北流经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商末大彭氏失国后子孙居申。楚文王伐申,取彭仲爽(公元前681—677年、彭祖55世孙)以归,使为令尹,相楚有功,子孙又居楚。彭山、彭水皆在申国之境,均因彭人居此而得名。秦朝统一后,迁陟楚国望族到关陇,彭姓也是被迁的望族之一。迁居于陇西的望族,皆以“陇西堂”为堂号。这是彭姓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支。
第三支向西经河南渑池县,到达陕西白水县东北的彭衙堡。其中部分彭族与羌戎族、戏原族混合,形成彭戏族。又有再迁往甘肃庆阳县西南的彭原。汉朝曾于此置彭原郡,隋改彭原县,唐武德元年置彭州,也因彭人居此得名。一支彭族后南渡汉水,迁至今湖北南河一带,这条河因彭人所居也叫彭水。彭姓后裔又有南渡长江,辗转散居于今湘鄂川黔边界丛山峻岭之中,而与此地的土巴族融合成土家族的先民。在甘肃庆阳的一支彭族又越过秦岭,经陕西石泉县的彭溪之后,再越过大巴山,南迁到今四川彭州。这里平原沃野,最宜定居,周初曾为彭国,唐置彭州,有天彭山、天彭关。彭人后又南迁至今彭山县,有彭祖冢,县东十里有彭亡山。
秦汉时期,彭姓活动区域已经扩展在西起陕甘,西南直达四川中部,东南抵及浙江西部,东北进至山东南部,北扩河南,南依湘江的广大地区。显要人物如:彭越居山东郓郡,辅佐刘邦灭项羽而封为梁王;彭宣居河南淮阳,位居三公,封长平侯;彭宠居南阳,助刘秀中兴汉室;彭修居江南会稽,孝义道德,感撼敌手;彭羕居蜀郡广汉,为刘备出谋划策,仅次诸葛。而在南方彭姓中,彭翼居宜春,封宜春侯,开始了彭姓的南方派衍。
彭祖83世彭宣公,字子佩,生于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师从张禹,明经博古,被荐为博士,入朝为右扶风、廷尉,出任太原太守,后赐光祿勋、右将军,累官至大司空,封长平侯,卒于王莽新政天凤二年(公元15年)。宣公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彭姓许多族亲也随迁淮阳,在淮阳发展为望族,形成由陇西迁淮阳的重要过程,宣公是为彭姓淮阳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后,彭姓开始第二次重要的南迁,活动区域更加广泛。彭姓人口在唐宋时期,重心随之由北向南,自西北往东南,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江南彭姓家声盛赫,名人辈出。如宣公18世彭乐居安定,骁勇善战,北齐功封陈留王;彭乐子龙韬移家京兆,官行军都督;彭乐6世孙彭景直居河涧,勇于直谏,名震唐朝。
彭宣26世、彭乐7世孙、彭景直之子彭构云(彭祖108世),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生,博学多才,德崇智博,在官任袁州刺史时,因慕其地风俗纯美、物产丰富,遂举家迁宜春合浦乡创居,娶欧阳氏,生五子俱贵。构云公成为彭姓迁吴始祖。因诰封金紫光祿大夫,赠号徵君,居所亦称徵君乡。瓜绵椒衍,一木成林,其4世孙彭玕,五代时封安定王,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山口,兄弟五人,子十一人,孙二十七人,进士显爵,纡金佩紫,盛极一时。从明、清时代起,彭姓后裔有如雨后春笋,更迅速衍播于长江流域,分布密度尤以江南各省为最。在彭姓第二次南迁的历史进程中,宜春派成为最兴旺发达的宗支。另有彭伦开始的华阳派、彭博开始的广汉派和彭修开始的会稽毗陵派也在明、清时代逐渐播分全国各地。如在旷世悲壮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彭姓的播迁得到更大的放射状发展。
在宜春派彭姓后裔中,最突出的数彭延年。延年公调任潮州而开启揭阳派,子孙遍布潮汕港台及海外,形成重心南移的新格局。据统计显示,全国彭姓人口从明初的50万增加到700多万,在全国50个大姓中跃居第35位。其中宜春派构云公后裔过半,蔚成江南旺族。远播海外者,也多是构云公、延年公后裔,约有50多万人。
彭姓人口的迁陟及发展的主线条,就是从彭城到陇西,从陇西到淮阳,从淮阳到宜春,展布于中华之中、东、南、西。涓涓之水,汇成巨流,每一次大迁陟,都是又一次崛起,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大做出与时俱增的积极贡献。
(三)彭姓郡望堂号
彭城郡:大彭国都城名为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战国时期,彭城为宋国都城。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置彭城郡。彭城为彭姓起源发祥之地,彭姓后裔中一些环彭城而居的宗支都以彭城郡为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兆南)。秦时迁楚国望族到关陇,彭氏便是其中的一支望族。许多彭姓后裔因避中原之乱而迁至陇西。之后构云公5世玕公(彭祖112世),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63年)生,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卒,累官至太尉,封安定王,初爵陇西郡。又加上其长子彦武与其侄晞又相继封爵陇西郡开国侯伯,随后宋神宗三年户部侍郎彭思永亦诰封陇西郡开国侯,彭族在陇西成为当地最有影响的望族之一,陇西郡也成为彭姓最重要也最古老的郡望。彭之陇西与王之太原、刘之彭城等郡望齐名。
淮阳郡:汉献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隋大业及唐天宝时改陈都为淮阳郡。汉长平侯彭宣(彭祖83世)定居淮阳,因他德高望重,在彭氏名人中首屈一指,子孙也以他为荣,彭姓族人就逐渐在淮阳聚居成为望族。
宜春县:汉置宜春县,晋改为宜阳县,隋复改为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本部。东汉献帝时彭翼曾居建平太守,封宜春侯。唐玄宗时彭构云由河间迁居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县),可看作彭族二度宜春。玄宗三次征召他,均以辞官而归,终以宜春作为隐居地,轰动朝野。其下世系规整,后裔繁多,名门辈出,称盛江西,宜春彭姓逐渐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望族,构云公也被尊为中兴彭氏的迁吴始祖。宜春的郡望对后世彭氏影响最大。宋朝迁往潮州揭阳开派的广东始祖延年公,分枝广东、福建,后裔又迁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遂成彭姓巨族。
堂号乃一氏一族之徽标,如同一面旗帜,凝聚氏族精神,集结合族智慧,引领宗亲奋进。在氏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彭姓堂号中,数陇西堂用得最多,影响最广。但由于家族中也有舍远求近的做法,放弃了全部彭氏是一堂的标志,使彭姓堂号繁多难述。仅从族谱资料中,就可具列出陇西堂、淮阳堂、商贤堂、柱下堂、述古堂、述信堂、两仪堂、敬本堂、粹然堂、武夷堂、中一堂、华秀堂等50多个堂号。2003年四川忠县彭姓又创立了“崇仁堂”新堂号,之后云阳彭姓也创立了“智善堂”新堂号。笔者主张彭姓统一使用“陇西堂”堂号,利于大彭子孙敦亲睦族,精诚团结,形成合力,再创辉煌。
(四)彭姓入闽
福建彭姓多由不同地域辗转迁徙而来,支系繁多,各有不同宗祖,溯源可分为几个不同世系。入闽最早的武夷山作邑彭氏、泉州虹山彭氏和闽东宁川彭氏等世系,都有自唐起的文字记载的一世祖作为佐证。
一、迁公---彭氏入闽第一祖、武夷山作邑始祖
彭祖曾居住在武夷山,后裔绵延至今,成为崇安古老的望族。武夷山早就称为彭姓的三大圣地之一。在《崇安县志》卷四《氏族》中,彭姓列为第一,是开发武夷山之祖,
彭祖之后,彭氏入闽第一祖是彭迁公。迁公,字紫乔,润州丹阳人,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生,唐贞观初年(627~649年)曾辅佐李世民平治隋末之乱,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将,拜襄武太守。在封为左迁牛卫上将军、提节建州(今建瓯市)诸军事后,就由润州丹阳举家迁闽。年老辞官后偃武修文,隐居建平北乡,因钦慕彭祖故庐,爱九曲山水,便雇募乡民万余人,上括信州,下折建平,斩草锄蒿,凿湖筑陂,引水溉田三千余顷,创立九十余村,聚族而居,取名“新丰乡”。南周延载元年(694年)逝世,享年89岁,赠上柱国、河间郡公,葬武夷当源中乳,被尊为丹阳迁崇彭姓始祖。迁公次子彭汉,宇云宵,唐永徽二年(651年)生于建州官舍,居住建州温岭。幼年博学力行,经监试部使推荐,授为洪县令,后擢升台州判官。汉公在台州任职二年后因母病离任回乡,侍奉汤药,并拓荒造田,从事桑梓开发事业。因德才兼备,深受民众拥戴,后补判南剑军(治署南平市)州厅事,颇具政绩。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继父遗志,奏准将新丰乡立为“温岭镇”,北面立街,设官守土。唐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于建阳界墩,享年63岁,被尊为作邑彭氏初祖。汉公曾孙彭珰,字武仲,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年),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勇武过人。唐开成元年(836年)荫袭建州兵马殿中监兼摄郡政。当时温岭镇已日趋繁荣,人丁兴旺,赋税充足,珰公也在唐会昌五年(845年)奏请获准将温岭镇升为“崇安场”。崇安场迁立彭城街中,并设立官署。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卒,享年94岁。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场晋升为崇安县。
《崇安县志》记载,因迁公、汉公和珰公三代开疆辟土,建功作邑,崇安“先有彭,而后有崇”,故称彭姓为作邑彭氏。崇安民众于南唐时在营岭县署义门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称“崇德报功祠”,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现在五夫镇尚存有“彭氏迁公宗祠”。迁公子孙蕃衍于岚谷、五夫,大将、吴屯、温岭、崇岭等处,成为崇安最古的望族。作邑彭氏出自三国彭羕。其先祖迈公,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南渡,首居京口丹阳。东晋元帝即位,被封为西都郡王,子孙散居江南一带。迈公十数传至迁公,入闽已1400多年。迁公后裔分天、地、乾、坤四房,人丁兴盛,于今约有五千多人。
作邑彭氏历代贤能辈出,累有建树。自珰公以下,继苗公登唐昭宗天复辛酉年〔901年〕进士,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继嗣公登唐光化己未年〔899年〕进士,官至内殿承宣运使、兵部侍郎;保宴公登后唐明宗己丑年〔92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左仆射;保廉公登后唐莊宗癸未年〔923年〕进士,官至京兆尹、吏部侍郎。至宋朝更为显赫,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特奏状元路公,其孙奭公又举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兼理平章事,升左丞相。
二、枨公---泉州虹山入闽一世祖
虹山彭氏一世祖枨公,原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今为河南信阳市固始县),是宣公淮阳派下的后裔,但先祖的世次失传。枨公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战事中随军过江,起初居住在泉州,后迁南安,又迁晋江中山,便在瑁峰山下定居。虹山彭氏以枨公为入闽一世祖,其子孙蕃衍,人才踵接。2世相龄公,宋时任福州监仓曹;相荣公任广州司户曹。3世烨公任团练节度使,历高州安抚使。4世延进公和5世谦公均任承务郎。6世朠公任南剑洲教授。7世镇公任通议大夫、兵部侍郎。8世轻公任儒林郎。9世如高公任宣议大夫。10世汉湖公任遂昌教谕。11世卿月公任徽猷阁侍制。12世潜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时期,也多有人才。32世秀村公授民国陆军少将,任永德警备司令。自16世源有、济有公起,虹山彭氏开始分为东、西两大房祧。从此一脉遁下,形成虹山人口发展的鼎盛时期,从18世开始,启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恒乔于茂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续:“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馀庆昌谟烈,发祥益寿年”。现在,虹山乡下设虹山、松角山、苏山、张坂、白凤等五个村,全乡彭姓约有一万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虹山彭氏自一世祖枨公入闽,至今已1100多年。
三、思邈公---闽东彭氏入闽始祖
闽东彭氏入闽始祖思邈公的先祖乃唐初裕公,字伯温,生于隋开皇壬子年(592年),卒于唐龙朔壬戌年(662年),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官唐兵部尚书。生二男:长令全,次令荘。唐高祖武德戊寅年(618年)从江西省新昌县(今宜丰县),迁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创立鸿基。传至11世思邈公,字有阙,生于唐太和丁未年(827年),卒于唐同光甲申年(924年),曾任开州司马(今四川开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长安,思邈公随王潮入闽,官至礼部尚书,乃闽东彭氏入闽始祖。生三男:长兰胤,次兰居,三兰膺。
思邈公2世兰胤公(854-924年),字永祚,号芳谷,官任闽省侯官令,与父乔居福州西湖。兰胤公生二男:长宝胜,次宝振。兰居公迁往建宁府,生一男亶迁居邵武。兰膺公官任宁远统军使,生二男:长仲修,官武毅大夫,迁宁德为宁川始祖;次仲辅,迁莒洲十四都为始祖。
思邈公5世金公〔908-975年〕,字品南,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因闽王审知之子互相争斗,与长子官公发兵入闽,先寓福州西湖。四年后,即后晋天福三年(939年),金公、官公父子因往宁德,路经古田县杉洋,因爱其佳山秀水,就决心定居枫湾。金公被尊为古田杉洋始祖。长子官公肇基杉洋,次子安公迁居浯溪,三子宏公回平阳,四子密公迁宁德飞銮渡头,复迁石后室头村。
思邈公6世官公〔923-994年〕,字公信,有饱学之才、过人之志,官任行军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在枫湾建造屋宇,成为杉洋开基祖。
思邈公7世润公,乃官公三子,在迁张际居住数载后,复回杉洋菴前,披荆斩棘,择地而居。传至32世兰老公(太封君,赠儒林郎)择居登瀛,为登瀛开基祖。并选择吉地,创建金公总祠。
思邈公8世泰公,乃沭公长子,迁居福源塘边。8世寿公〔968-1048年〕,乃沭公四子,字朝奉,号松亭,迁居玉湖(又名常熟洋彭家墩)。
思邈公9世稷公,寿公三子,其长孙季五公,历4世至得英公,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自熟洋彭家墩返回古田灵黾彭洋,遂使彭氏得传灵黾。得英公为灵黾开基祖。历8世至河公从灵黾迁到45都吉巷寮里。历12世至真荣公,又迁居古田前坪村。真荣公为前坪开基祖。
闽东彭氏自思邈公入闽已有1100多年,早期迁平阳,隶常州,徙西湖,籍杉城,播分熟洋、长溪、张际、东洋等派,厥后肇基灵黾,拓址寮里,创业前坪,使闽东彭氏逐步向宁德及周边各县扩展繁衍。思邈公后裔遍布宁德各市县,古田近万人,宁德六千多人,福安、周宁各有三千多人,屏南、福鼎、霞浦、柘荣也各有数百人。福州罗源县碧里乡还有七百多人的分支。
四、莆田彭氏入闽始祖
莆田彭氏入闽始祖有两支:一是汝砺公长孙—-宗伯(宇伯)公;二是奭公10世孙---椿年公,俗称孝子公。因迄今一直未能寻觅到莆田彭氏族谱,考证较多困难。
港内世德祠手抄本记载,莆田开基始祖为彭汝砺(1041-1094),春湖公。彭汝砺,鄱阳(今江西上饶阳县)人,字器质,号春湖,官至监察御史、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谥文政,被誉为宋朝一代直谏名臣。汝砺公系允颙公(亦名德颙公)长子文吉公五世孙。莆田港内彭氏世祖“宋文学宗伯(宇伯)公”,系汝励公长孙,是莆田彭氏第一支入闽先祖。1世祖元承务郎慈利丞念一公,2世祖处士安仁公、安美公、安吉公,3世祖乃念三公(原谱缺,据林祖韩、彭元辉考证),由港内徙涵口。念三公历7世至韶公。9世祖韶公,号凤仪,字从吾,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惠安,是明朝功垂千古的名臣。
第二支入闽先祖是“世祖宋太学士、旌表孝行卓异,讳受公”。经考证,受公即是祭酒彭椿年,是侍郎彭思永玄孙,奭公之10世孙。椿年公乃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进士,历国子监主簿、编修官。淳熙未年提举福建(泉州)市舶司,遂卜居兴化军所城。后擢知处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国子监司业、江东转运副使,终右文殿修撰。椿年公因庐墓六年,白鹤随之,世称白鹤孝子。椿年公生应承公,应承公生泽公,泽公生启伯公,启伯公生念五公。念五公生直夫公,讳百福。百福公传二子:长子足翁公,讳奉,由港内徙横塘肇基,为横塘始祖;次子以忠公,讳泗。泗公传二子:长庆公,世居后彭;次积公,传一子济公徙居清江,为清江始祖。足翁公派下兆一、兆二、兆三、兆四为二世祖,分仁义礼智四房。10世孙彭鹏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后,历官广西左参政、赠兵部左侍郎,官至广东巡抚。因为官清廉,业绩昭著,康熙帝褒奖其为“天下廉能第一”。
莆田彭氏先祖入闽已有950多年。另有几支莆田彭氏世祖:一是崇安始祖彭迁公后裔、乾房思温公同其弟思傅公在元至正年间(约1359年)迁莆的支派; 二是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特奏名进士第一人、官温州府教授彭彝甫迁莆的支派; 三是闽东始租思邈公6世官公之四子渥公约在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迁莆的支派; 四是虹山始祖枨公6世天禄公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移居莆田小横塘的支派。以上支系因无谱牒查证,至今不明后裔何存,须进一步探寻。
五、天禄公---同安彭氏入闽始祖
同安彭氏,又称松山彭氏。远祖天禄公,别号念五, 乃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西门内第三巷人。据台湾彭炳进、彭国全考证,天祿公系广东始祖延年公11世孙, 为三房锐公后裔。延年公,字舜章,号震峰,庐陵人。精通六经子史,才华卓越,领乡荐,登宋仁宗宝元戊寅科(公元1038年)进士,特授福州府推官,升任大理寺评事。持法坚正,又务原人情。后迁大理寺少卿。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致仕,隐居潮州揭阳浦口村。民众歌颂道:“解结理絮,惟我彭公。复我生我,有我彭公。”这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评价。
二世祖子安公,讳绍祖,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早年即丧父母, 先随任兴化路宣差的其兄伯福公。兄嫂去世后, 又跟随在浯州(金门)盐司任职的母舅马氏生活。时值元末兵乱,子安公便不再回福建而长期客居在金门翔风里十七都。子安公成人后娶罗氏之女尾娘为妻, 有三子:长子用乾公、次子用吉公(为妾室张氏所生)、三子用斌公。子安公为人言行笃实,识时务,卒于明洪武壬申年(1392年),与婆罗氏合葬浯州沙美乡。1994年台湾彭武雄等重修金门子安公墓动土时挖出红砖墓志(该墓志现收藏于台湾新竹南寮彭氏祖祠),是这段历史的真实依据。
子安公后裔人丁兴旺,自3世用乾公、用斌公起,分东、西两派。而用吉公,则迁往绍安县径口乡(今属东山县)。
东派:四世孔道公创业骏发后,就长居在彭厝,与其五子敬瓒公、敬源公、敬懋公、敬厚公、敬森公一同在1383年起兴建祠堂,而后在祠堂背后种植百株松树,因树得名松山,俗称“松山衍派”。孔道公成为彭厝开基祖。敬瓒公后分三房:长克诚公,二克敬公,三克恭公。敬源公后分二房:长克全公,二克文公。敬懋公后分为五房:长克让公,二克思公,三克刚公,四克猷公,五克雍公。敬厚公后分为二房:长克明公,二克清公。敬森公后分为二房:长克和公、二克静公。
西派:3世用斌公由浯州迁居同安之西。生三子:长孔敬公,次孔仕公,三孔学公。孔敬公亦生三子:长敬宏公,先居竹甫,为竹甫开基祖。传一房克坚公,后裔中有迁台湾竹堑属康垅庄,现是台北的彭氏支派之一。次敬亮公传一房克诛公,仍居同安后肖村。敬亮公为后肖开基祖。三敬肃公传一房克裕公,迁居西溪四口圳,后又迁他处。有一支迁出择居安溪县依仁里观山后宅(今龙门镇观山村)。孔仕公生一子敬明公和孔学公生一子敬初公,同为胡坵沙美开基祖。
同安彭氏先祖入闽已有七百多年。现有六千多人,其中彭厝有四千多人,沙美一千七百多人,后肖三百多人。
六、福祥公—长汀彭氏入闽始祖
长汀彭氏始祖福祥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宁都州钟鼓乡白鹭树下。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合同里龙湖寨(今宁化县治平乡)。福祥公往游时见蜈蚣土地肥沃,就在这里筑室定居,并将蜈蚣地名改为彭坊(又称彭屋),于是绵绵衍衍,派繁支分,不断扩展。据崇仁堂《彭氏通谱》考证,福祥公出自构云公系,乃玕公七世孙。玕公生彦昭公,彦昭公生师俊公,师俊公生允郐公,允郐公生文轮公,文轮公生儒韶生,儒韶公生爵禄公,爵禄公生福祥公。福祥公与广东延年公均系构云公12世孙,同在宋时,福祥公南迁福建汀州,延年公因官落居广东,两系应是同宗共祖。
福祥公9世德诚公,曾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80年)复迁宁化县曹坊乡彭家庄。嘉熙年间(约1238年)。德诚公与父进仪公携子十郎公又迁到长汀县南山乡朱坊彭屋。福祥公10世、即德诚公第四子仕满公,讳振范,是长汀县童场乡彭坊开基祖,历七百多余年,发二十八世,人口约四千多人。其子孙除主居本地外,也有迁往江西瑞金、广东梅县及宁化泉上、清流嵩口、汀州黄坑里等地。
长汀县古城镇的彭氏,奉新祖公为一世祖。师范公是彦昭公后裔,彦昭公妾孔氏生二子:师范公、师俊公。师范公17世孙新祖公在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宁都黄坑迁居福建汀州,被奉为一世祖。传至6世孙日赞公,号森宁,生于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又迁居古城镇横街。日赞公为古城开基祖。9世孙祖惠公创建古城镇彭氏祠堂,原名敦睦堂,后称淮阳堂,浩劫中被毁,现修葺一新。
七、福建彭氏中其他支系的入闽先祖
1、德化彭氏霞碧南箕系,肇基祖庆公,生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住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八十二都第九社,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调拨泉州府卫后千户所百户黄清总旗梁福下为小旗役,卒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其次子闰公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父卒后补小旗役,永乐元年(1403年)拨屯种迁住德化县惠民里霞碧村,开拓霞碧、蟠龙、碧潭、苏洋等村,卒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公为南箕系开基祖。
2、德化彭氏陶趣系开基祖史亥公,字文已。原自长洲(今苏州)移江右(今江西),由江右迁泉州。洪武初年,奉命率泉州右卫所拨军入驻德化浔中涂厝格。先居西门泮岭,后迁北门外陶趣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陶趣堂为陶趣彭氏祖宇。
3、德化彭氏上围系开基祖顶生公,原籍江西,因助洪武建国有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红牌事例奉调率江西拨军入驻泉州。后迁德化上围村,曾建有建美堂祖宇。
4、德化彭氏凤阳系开基祖源德公,原籍失考,据直系相传,元末参加明军,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拨军到德化浔中凤阳定居。曾建剧坂堂为凤阳开基祠宇。
5、武平高埔彭氏开基祖荣公,生于明万历年间(约1574年),因明末战乱,迫于生计,陟迁谋生。先经差干洋坑,后到大中打子石,最后辗转到武平高埔村定居。而后将其高祖祯祥公骸骨也移迁到高埔下窝老地坪,建坟立碑,并尊祯祥公为高埔世系一世祖。荣公生二子,长廷才,次廷选。二世廷才公生一子锦,居雁岭,建有“狮形”家祠;廷选公建“象形”家祠,与雁岭“狮形”家祠并称为“狮象把水口”。高埔彭氏传至11世元富、元隆、元英、元华起分为四大房,长房已繁衍至21世,人口七百多人。
6、上杭彭氏开基祖五九郞。据《上杭县志》载,入杭始祖五九郞,2世俊二郎,开基县南上都青潭乡,至7世福聪分居县东安乡(今庐丰乡上坊村)。又据《客家姓氏源流汇考》曹永英查考,上杭彭氏属庐陵吉水分宜传流世系,迁入青潭的始祖应是延年公第五子营公后裔。自4世起分两大房繁衍:4世龄四郎系仍留祖居地青潭村,至14世分恩九、崇九两大房,清乾隆年间该村建有“龄四郎公祠”一座,现已毁。4世德七郎系后裔文盛公,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迁到长汀濯田、江西万安等地。至16世又分玉章、衡章两房。
另外,散居上杭蛟洋乡梅子坝村的彭氏,是延年公第三子锐公的后裔,但其入杭始祖无法查考。
(五)彭姓迁台
福建彭姓族人对台湾的开发很早。元未顺帝(约1360年)在福建澎湖设巡检司,就有彭姓族人的记载。同安彭姓开基祖子安公早在此时就已安家金门,繁衍生息,并终老安葬在沙美风水宝地。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约1405年),也有彭姓族人随迁入居马六甲, 后因捕鱼避风而登陆台湾居住。
台湾彭姓,来自广东、福建的居多。迁台的几个主要时期:一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开垦台湾期间,大量随军留居台湾及沿海居民渡海来台垦种的;二是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以及大陆政权转移后,随蒋氏政府和军队迁往台湾的。从世系上看,以广东始祖延年公后裔占绝大多数,居住新竹、桃园、苗栗一带。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彭朝旺自广东迁居台湾屏东东港一带;乾隆中叶(约公元1747年),延年公21世彭茂松携眷带子来台,在桃园县开基创业。尔后陆续来台者逐年增加,从广东惠州府陆丰县迁台的有汉用公派下36支、汉卿公派下8支、汉铭公派下13支,从广东嘉应州受进公派下迁台的3支,从潮州府子顺公派下迁台的4支及未明先祖世系的其他延年公嗣裔。从福建同安天祿公派下渡海迁台的,居住在新竹、南寮、彰化一带。而后也有从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山西等省彭姓子孙,相继迁居台湾,衍成今日台湾超十万彭姓族人,位列台湾35位大姓。
一、同安彭氏迁台
福建彭氏迁移台湾的,数同安最多。13世汝灏公,少乐诗书,长习戎备,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受郑藩卫将,康熙甲辰年(1664 年)以游击归清后,曾随靖海将军侯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因军功觐见康熙,诰封荣禄大夫,为统一祖国建功立业。汝灏公后居家台湾。
同安彭氏因受汝灏公影响,自13世“汝”字辈起,陆续有许多后裔迁台。东派后裔:有生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出居台湾的汝齐、名桓官,生于康熙辛丑年(1721年)出居台湾的荣达、名宣郎,生于雍正戊申年(1728年)、后迁台湾的汝全及汝次、汝良、汝翼等。西派后裔:用斌公长孙、5世祖敬宏公开基竹甫,后又举村迁出、渡海定居台湾竹堑属康垅庄。13世汝旦公于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率众族亲,有汝登、汝锐、汝忠、汝珮、汝篪、汝束和东派汝涞等人,在金门沙美扫祭2世祖子安公墓后,甘冒海峡怒涛骇浪,分乘三艘船扬帆渡海迁往台湾。当时两艘船顺风上陆竹堑港,便在竹堑属康垅庄垦荒辟地,定居繁衍。其后裔大部分仍聚居于溪南一带,兴建南寮彭氏祖祠。另一艘船因强风南驶而在二林藩瓦上陆,后裔迁于漳化溪洲乡松仔脚定居。而后又有同安彭氏陆续迁台, 如生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的13世汝齐公也举家迁往台湾。
现将同安彭氏部分迁台支派的血缘摘要于下:
1.东派彭13世汝次迁往台湾
13世汝次公的支系血缘为:子安生用乾,用乾生孔道,孔道生敬懋,敬懋生克让,克让生钦辅,钦辅生甫亮,甫亮生大慎,大慎生尧栋,尧栋生君弼,君弼生禹颙,禹颙生汝次。
2.西派胡坵沙美的13世彭汝登、彭汝锐兄弟迁去台湾凤邑放索社(潘氏)
13世汝登公的支系血缘为:子安生用斌,用斌生孔仕,孔仕生敬明,敬明生克武,克武生钦钺,钦钺生甫焜,甫焜生大楚,大楚生尧辉,尧辉生君乐,君乐生禹齐,禹齐生汝登、汝锐。
3.西派胡坵沙美的13世彭汝忠迁往台湾凤邑放索社
13世汝忠公的支系血缘为:子安生用斌,用斌生孔仕,孔仕生敬明,敬明生克武,克武生钦钺,钦钺生甫焜,甫焜生大楚,大楚生尧辉,尧辉生君乐,君乐生禹聘,禹聘生汝忠。
4.西派竹甫的14世彭菜迁去台湾
14世菜公的支系血缘为:用斌生孔敬,孔敬生敬宏,敬宏生克坚,克坚生钦浩,钦浩生甫桥,甫桥生大美,大美生尧伯,尧伯生君肃,君肃生禹达,禹达生汝钮,汝钮的三子为菜。
同安彭氏用吉公后裔迁往东山县径口村。在1949—1950年间,有彭响银、彭水纯等及铜陵镇彭坤等十多人曾随军迁往台湾。
同安彭氏迁台后裔中俊伟继起,颇多赞誉,如台湾中央银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彭淮南,著名教授彭明敏,教育学法学双博士、著名教授彭炳进,元智大学挍长彭宗平,交通大学教务主任彭松村,台湾青年论政联盟总召集、新竹市议员(全台湾最年轻议员)彭宪忠,新竹市商业总会理事长彭正雄,台湾彭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新竹市义勇消防总队荣誉总队长彭国全和新竹市彭氏宗亲会理事长、宝兴金银珠宝公司董事长彭明基等。
二、虹山彭氏迁台
虹山彭氏自枨公入闽1100多年来,衍徙海内外的子孙繁多,有载可考的达300多人,其中迁移台湾的30多人。最早迁移台湾的是26世懋彬公,出生于清康熙38年(1699年),系枨公26世东二房长子。以后27世5人、28世5人、29世3人、30至35世也有16人相继迁往台湾。谱中记载着“往台湾”、“携眷往台”、“往台湾不归、无回”、“娶白姓香娘台湾人”、“娶台湾林氏悦娘”及“殁在台湾”等内容,但却未记录迁台的具体时间。从26世懋彬公迁台,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频率推算,台湾现有虹山系的人口应在千人户以上。是否在迁台后因遵循彭姓聚族而居的特点,而逐渐融入其他迁台人口较集中的宗支?有待进一步考证。虹山彭氏迁住夷洋的有114人户,侨居地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后裔兴旺。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兴建彭氏祠堂,墓园依故乡名为“虹山亭”。在颇具数量的虹山彭氏侨民群体中,也涌现了不少海外精英。
从泉州虹山乡迁来台湾的枨公后裔有:
1.懋彬,生于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系枨公26世东二房长子,死于台湾。
2.孙千,生于清乾隆18年(公元1753年),系枨公27世东长房三子。
3.孙只,纯超四子生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系枨公27世东长房三子,死于台湾。
4.孙极,纯超五子生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56年),系枨公27世东长房三子,死于台湾。
5.孙思,生卒不详,其弟生于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系枨公27世东二房二子。
6.孙通,生卒不详,其弟生于清乾隆6年(公元1741年),系枨公27世东三房之子。
7.豹公,孙帝三子,生卒不详,其弟生于清乾隆6年(公元1741年),系枨公28世东长房三子。
8.贵公,孙帝三子,生卒不详,其弟生于清乾隆6年(公元1741年),系枨公28世东长房三子。
9.存已,生于清乾隆2年(公元1737年),系枨公28世荃珠派。
10.为棕,生于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系枨公28世东长房三子,去台湾后没有返回过大陆。
11.如须,讳乾,生于清乾隆38年(公元1773年),系枨公28世东二房长子,纯奄派,死于台湾。
12.克楼,讳塔,生于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系枨公29世,存义派,去台湾后没有返回过大陆。
13.可湿,生于清嘉庆11年(公元1806年),系枨公29世东长房三子。
14.可禄,生卒不详,质慎公之子,即枨公29世东二房长子,五履派,去台湾后没有返回过大陆。
15.可孝,生卒不详,其兄生于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系枨公29世东二房二子。
16.子傲,生于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系枨公29世东二房二子。
17.孢仲,生于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系枨公30世东二房长子。
18.忍居,生卒不详,添全公长子,即枨公31世东二房长子,当年携家眷一同迁往台湾。
19.素奄,字素美,生于清道光29年(公元1829年),系枨公31世东二房二子。于清光绪14年死于台湾。
20.树公,系西川公之子,即枨公32世东二房长子。
21.季桷,系叔穸公之子,即枨公32世东二房长子,死于台湾。
22.袍远,生于清同治2年,系枨公32世东二房二子,娶台湾人白姓香娘为妻,死于他乡。
23.永准,生于清光绪7年(公元1881年),系枨公33世东长房长子,愧斯修齐派,娶尤氏春娘为妻,有兴、旺二子,与其子兴(即枨公34世东长房长子)一同前去台湾。
24.建坊,生于清同治12年(公元1872年),系德成公长子,即枨公34世恪齐派。
25.建塔,生于清光绪5年(公元1879年),系德成公次子,枨公34世恪齐派。
26.乃墙,生于清同治13年(公元1873年),系枨公35世恪齐派。
27.金木,生于清宣统2年(公元1910年),系再养公长子,即枨公35世恪齐派,娶有黄氏草娘为妻(黄氏生于民国二年),后又娶台湾林氏悦娘(林氏生于清宣统3年),其子为有德。
三、闽东彭氏迁台
闽东彭氏迁移台湾的杰出人物有清朝副将彭日光,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宁德城关海滨南隅筱场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海寇群起侵扰我沿海,彭日光召集乡勇与海寇浴血苦战,屡战屡胜,被巡抚吴兴祚提为千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升为副将,后随同靖海将军施琅自福州港出发,先克澎湖,继入台湾,收复政权,为台湾回归祖国创建奇勋,晋升为从一品,而后康熙帝采纳施、彭奏议,在台驻兵屯守,设立府、县,彭日光因此居台任职,并因家于台,为祖国统一鞠躬尽瘁。随后闽东彭氏也陆续有人迁移台湾定居,因谱牒毁失而未能详考。
(六)祠堂祖墓
1、同安彭厝祠堂
东派孔道公创业骏发后,就长居在彭厝,与其五子敬瓒公、敬源公、敬懋公、敬厚公、敬森公一同在1383年起兴建祠堂,而后在祠堂背后种植百株松树。
2、虹山彭氏祠堂
虹山彭氏家庙初创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大门柱古联为:“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
3、莆田彭氏大宗祠
莆田彭氏仅存彭鹏祠堂(在莆田县城内大度街)。1993年在涵口原世德祠旧址上,彭元辉率众重建彭氏大宗祠。存有明代尚书林贞肃撰句、福建巡抚庞尚鹏手书的石柱联:“大彭之后,本支百世;子孙千亿,源远流长”。笔者撰门柱联:“先祖辟武夷,南宗衍派家风古;状元牧潮州,西市发祥世泽长”;“根发陇西,三代司马扬祖德;系承宜春,四世名宦衍家声。”
4、 武夷山五夫镇彭氏迁公宗祠
崇安民众于南唐时在营岭县署义门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称“崇德报功祠”,现已毁。1995年彭德煌、彭德宝率众修复五夫迁公宗祠,重塑迁公坐像。笔者撰柱联为“沿彭祖草庐,垦田辟境,肇族安居,恩泽崇岭垂千叶;感迁公义举,兴学敬儒,承仁播德,道传武夷载万年。”
5、古城镇彭氏祠堂
九世孙祖惠公创建古城镇彭氏祠堂,原名敦睦堂,后称淮阳堂。因浩劫中被毁,现由彭德海、彭金泉率众修葺一新。
6、古田彭氏金公总祠
1993—1995年间古田杉洋彭氏宗亲在闽东彭氏 世兰老公原先的彭氏大厝基础上重建彭氏金公总祠
7、彭祖祠
2002年8月,由彭荣新、彭江汉等发起,在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村新建彭祖祠,由德化大宗彭氏共同奉祀始祖彭祖。
8、台湾新竹南寮彭氏祖祠
台湾新竹市南寮彭氏祖祠建于1963年,天禄公派下裔孙每年祭祀列祖列宗的日程为:农历正月初六日春祭大典,正月廾二日始祖彭祖寿诞祭拜,三月十七日延年公忌日祭拜,六月十二日始祖彭祖忌日、十三日子安公忌日合祭拜,九月十日天禄公忌日祭拜(秋祭)。
9、台湾新竹彭氏大宗祠
台湾新竹县北埔乡中正路建有彭氏大宗祠,楹联为“彭氏宗祠承先启后数典不忘祖,延年子孙继往开来温故而知新。”“彭氏遍全球敦亲远道同欢聚,祖德照寰宇宗谊莫忘永传承。” 春秋两季都轮值举行祭祖大典,恭读祖训,弘扬祖德,敦亲睦族,共襄盛举。
10、子安公墓
同安彭氏开基祖二世子安公墓(见图),位于今金门岛金沙镇仙谶福地。1994年族人在修复时挖出明永乐年间安葬埋下的方砖墓志,确认乃真墓原址。后依宋明墓式修复,立碑纪念。这是闽台两岸同根同源的有力佐证,闽台宗亲年年相聚子安公墓前共同祭祖,追思祖德。仪式简单隆重,尊祖敬宗却一体相承。
11、仲修公墓
宁川彭姓始祖、唐武毅大夫彭仲修公古墓建于公元963年,筑在东关寨头顶, 墓身三层,造形请究,石雕栏杆,墓碑刻“北山”两个大字,墓坪下挖有一口“龙泉井”。这是闽东唯一的一座唐代古墓,为宁德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已立碑保护。仲修公墓前有块1040多年的古石碑,现立于东关815东路上。